太魯閣族工藝師胡秀蘭《合心》 以織布結構重塑部落空間記憶

-

▲胡秀蘭作品「合心」以部落傳統家屋為靈感,構築出五道可穿越的竹編通道。(圖/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)
▲胡秀蘭作品「合心」以部落傳統家屋為靈感,構築出五道可穿越的竹編通道。(圖/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)

【記者張嘉誠/綜合報導】

走進花蓮文創旗艦館的草地,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道彎曲起伏、由竹條編織而成的大型拱門結構,彷若走進一條時間的通道,這件名為《合心》的裝置藝術,是由太魯閣族工藝師胡秀蘭老師所創作,同時亦是花蓮縣政府《2025布是藝術節》的開場重點展件之一。作品以部落傳統家屋為靈感,構築出五道可穿越的竹編通道,象徵經線的穩定與共存。

「我們的祖屋是編織而成的,家人之間彼此和諧、互助,這就是我記憶中的部落生活。」胡秀蘭說道。《合心》的設計便源自這樣的生活記憶——五道竹構拱門以天然素材構築波浪狀的進出路徑,象徵太魯閣族織布中穩定、對稱的經線結構。觀者穿梭其間的動線,即是文化參與的象徵,也模擬出織布中線與線之間的縫合與牽引,讓藝術與觀者之間發生真實的「織合」,同時也重新喚起太魯閣人「團結、共居、協作」的家屋精神。

胡秀蘭從小隨著家中長輩學習織線、修補、連結斷裂的紗線,她對「織」的理解,早已超越工藝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、一種文化行動的實踐。然而,她的織布之路並非一路平坦。她曾為生活離開部落,甚至到日本從事文化交流與藝術學習,並將外地所見所學的工藝技法帶回故鄉。30多歲那年,她決定「歸零」重學,重拾母親與部落長者的教導,並融合傳統圖紋與現代織布技術。她不僅是工藝師,更是推動太魯閣文化活化的實踐者。

她的這份工藝意識,也影響了她的兒子——胡俊傑(族名:將博.里漢)。儘管太魯閣族過去有「男性不可織布」的禁忌,但將博里漢憑藉對文化的熱情與創意,突破傳統限制,以現代機織技術為起點,反向深入研究部落長者的技法與圖紋系統。他說:「每一條線,都是文化的線索。從織紋中,我看見太魯閣與其他族群的不同,也從中學會傾聽祖先的聲音。」

▲胡秀蘭與兒子共同經營織布工作室,採「家族與部落協作」模式。(圖/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)
▲胡秀蘭與兒子共同經營織布工作室,採「家族與部落協作」模式。(圖/花蓮縣政府原民處提供)

母子共同經營的織布工作室,採「家族與部落協作」模式,除了母子二人,也邀請「資深美少女」——部落內的女性長者與年輕媽媽們,一同完成文創產品與接單製作。「有了工作,她們不僅有收入,也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與自信。」胡秀蘭笑說。

這場布是藝術節,正是《合心》的最佳舞台。它不僅是一件裝置作品,更是一座象徵文化連結、代間共創的橋梁。在裝置內部,觀者能體驗竹影編織下的律動,也能理解一個部落如何透過布與手藝,編織出共生與傳承的生活哲學。

《2025布是藝術節》將於4月26–27日在花蓮文創旗艦館盛大展開,從裝置藝術、六族展區、市集、音樂到體驗活動,邀請每一位觀者都能用心走進原民織藝的世界,與花蓮一起「織動」未來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