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 理事長
這幾天,聽到行政院長卓榮泰先生公開表示:「脫離中國市場、面對太平洋才是台灣的未來」,我心中湧上的,不只是疑惑,更是一股沉甸甸的不安。
我們當然都盼望台灣的未來能夠海闊天空,勇敢走出去、堅強站起來,讓世界看見我們的價值與實力。但「脫離中國市場」這句話,對我們這些靠雙手打拼、靠市場生存的台灣人來說,聽起來未免太輕描淡寫。
中國大陸市場是全球最大、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,14億人口的龐大規模,擺在眼前。美中貿易戰之後,世界各國紛紛搶搭中國經濟列車,以彌補美國保護主義所帶來的損失。就在這時,台灣卻選擇反其道而行,公開宣示要「跳車」,這樣的決策,怎麼不讓人擔憂?
我們不是不能多元佈局,更不是堅持非得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不可。但現實擺在那裡,不能不看。今年(民國114年)第一季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,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金額高達367億美元,進口為199億美元,雙邊貿易總額達566億美元。相較之下,對美國出口為330億美元,進口僅109億美元,貿易總額為439億美元。中國市場依然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,這不是政黨口號可以否認的事實。
很多在經商的朋友告訴我,他們不是什麼統派,也不是什麼親中派,他們只是想活下去。想讓工廠能繼續運作,讓員工有薪水、家庭能溫飽、孩子能安心上學。他們只是在這塊土地上,認真過日子的人。如果現在的政策讓他們失去這個最大的市場,受到衝擊的不只是出口數字,而是背後數萬、數十萬個正在努力生活的家庭。我們的政治人物是否能再貼近一點人民的聲音?在提出宏大戰略願景時,是否也能想想人民眼前的柴米油鹽、三餐溫飽?
再看看國際局勢。就在4月11日,中國大陸與西班牙簽署了兩項農業貿易協議,開放豬肉與櫻桃進口。歐洲一向講究規則與人權,但在經濟上,他們願意與中國對話、合作,因為他們知道,政治歧見不能拿來當人民飯碗的代價。德國、法國、東協各國,乃至中南美洲,現在都在努力搭上中國的經濟列車;而台灣,卻說要跳車,還說這是為了「太平洋的未來」?
太平洋固然廣闊,但美國真的對我們這麼友善嗎?前不久,美國才對我們課徵32%的對等關稅,重創台灣多項出口產業,企業界怨聲載道。然而,我們的政府卻選擇進一步向美國靠攏、加碼美國市場,反世界趨勢而行。這條路,真的是台灣能長遠走下去的方向嗎?
當然,我們應該發展新市場,尋找多元出路。但這不該建立在自我切割、主動放棄現有市場的基礎上。經濟不是口號,也不是意識形態的戰場,它需要的是穩定、可預測的環境,讓企業能安心投入,讓人民能踏實生活。
我相信,大多數台灣人跟我一樣,不是要選邊站,也沒有什麼統獨意識形態的堅持,我們只是希望台灣能夠安穩過日子。我們當然可以對美國有所期待,但也不能對中國大陸市場視若無睹。兩邊都要走,兩邊都要談,才是務實、聰明的選擇。
真正的領導者,不是只在選舉時說出讓人拍手的話,而是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,勇敢做出理性的決定。我們期待看到的,不是誰更敢嗆聲,而是誰更能為台灣帶來和平、繁榮與希望。
不要再讓意識形態綁架經濟,不要再讓人民的生計成為政黨競爭的代價。台灣的未來,不該建立在「與誰脫鉤」,而是「與誰共贏」。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,我們需要的,不是割裂,而是智慧與勇氣。
*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