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
賴清德總統自上任以來,延續蔡英文政府的外交主軸——「親美抗中」,並在國際舞台上高聲宣告「與民主國家並肩作戰」。然而,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日益變動的今天,台灣過度依賴美國的外交策略是否能帶來長期的保障,值得我們深刻反思。
川普政府為了降低貿易逆差,向世界各國課徵對等關稅,台灣竟成為第四高的苦主,高達32%的對等關稅,遠高於韓國的25%。台灣的護國神山~台積電,也不得不在美國設廠,然而即使如此,面對美方的關稅壓力,我們依然無力回擊。這一切顯示出台灣與美國關係的脆弱與不對等,而台灣唯一能做的,就是用更高的「進貢」來換取美國的可能的降低關稅。但這樣的外交策略,真的能長久保障台灣的利益嗎?
川普的商業邏輯:利益優先,無情交易
我們必須直面現實: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從來都不是無條件的。作為商人的川普,外交政策的核心在於美國自身的利益,而非價值理念。對他而言,台灣很可能只是與中國談判中的一枚棋子,甚至可能成為貿易談判中的交換物。在這種背景下,若台灣繼續過度依賴美國的支持,是否會在未來的貿易博弈中被拋棄,成為某種利益交換的代價,值得我們警惕。
學習新加坡的外交智慧:平衡與務實
在這樣的國際風險面前,新加坡的外交策略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啟示。這個地處大國角力中心的小國,從不選邊站隊,而是始終堅持「務實中立,自主決策」。新加坡成功地在中美兩國間游刃有餘,並保持深度合作。對美國來說,它是印太安全的重要夥伴;對中國,則是「一帶一路」的關鍵節點,且擁有廣泛的經貿互動和文化聯繫。儘管如此,新加坡並未捲入任何一方對抗的前線,始終保持外交上的靈活與平衡,這使其成為國際間各方願意對話、互相尊重的對象。
台灣的未來:從依賴到自主,打造自己的外交藍圖
面對全球風雲變幻的局勢,我認為台灣可以從新加坡的外交智慧中汲取三大調整方向:
- 從「依賴」轉向「合作」:
我們應該調整對美國的外交策略,不再把台灣的安全完全寄託在軍售與安全承諾上。應該深化科技、經貿、文化等多層次的合作,這樣的雙邊關係會在未來更具韌性,降低被拋棄的風險。 - 積極與中國大陸進行對話與接觸:
這並不是要求台灣低頭,而是在堅持主權與尊嚴的基礎上,爭取更多的經濟與文化交流空間。當前兩岸關係過於僵化,將中國大陸視為敵對勢力,這對台灣的長期安全是不利的。 - 強化與區域及全球多邊合作:
新加坡長期利用東協、APEC等平台發聲,台灣應該加強與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和歐盟等國家的合作,這樣可以構建一個不以「親美 vs 親中」為對立的外交格局,而是基於共存與互利的全球合作關係。
結語:不是選邊,而是求生存智慧
賴總統的親美策略,或許在短期內能為台灣帶來某些安全感與國際支持,但面對川普主導的「美國優先」政策,台灣若不及時調整外交策略,未來可能將陷入被動境地。新加坡的外交經驗告訴我們:外交不僅是表態,更是一種生存智慧。台灣應該學會平衡各方,積極發展自主的外交路徑,讓台灣在國際間不再是某個大國博弈中的棋子,而是成為真正的節點,站穩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*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