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VAISO
這週,股市像失速的雲霄飛車,消息一個比一個刺激。崩盤、反彈、漲停、跌停,群組裡不再聊晚餐,清一色全是:「崩了」、「賣不掉了」、「還能買嗎?」我突然想起一句很老派的話。以前的長輩總愛說:「行情再差,飯還是要吃。」小時候不懂,現在特別有感。因為我們活在一個變化快得不像話的世界裡,而餐桌,或許是僅存少數該穩穩存在的東西。
這幾年,我的工作接近AI,接近所謂的「未來生活」。從智慧廚房、AI數據,到自動烹飪與機器學習,我們不停地優化吃飯的方式,讓煮飯變快、料理變簡單、選擇變聰明。但科技進步得越快,我反而越覺得:生活裡那些最小、最穩定的習慣,變得特別珍貴。
或許是一杯每天早上的咖啡,或有人只愛喝紅茶;或是一家從學生時代就愛去的小麵店,或是一碗隨便自己煮、卻特別有家的味道的湯。那種不用更新、不靠演算法、不受市場影響的東西,反而才是心裡最安定的位置。市場大起大落,生活可以混亂,新聞可以恐慌,但那些日常小事,總像一種簡單的安全感——存在就好,平凡就好。
但也不能否認,這個時代還有另一個更現實的真相:「外在的不確定,無法控制。唯一能投資的,或許就是自己。」這也是我在食品產業與科技場域裡,最常反覆看見的事。
設備會更新,技術會進步,產業會洗牌,但如果腦袋還停留在舊時代的思考方式,才是真的危險。市場會衰退,景氣會差,AI會進步。真正需要加倉的,從來不是盲目的信仰,而是自己的能力。不是問「AI會不會取代我」,而是問「我能不能用AI,讓自己變得更好」。
世界會快、會亂,甚至,會「捲」——(這個字是AI告訴我的,年輕人語法,意思是生活壓力大、競爭激烈、無法躺平。)但真正穩定人心的,從來不是科技本身,而是人對自己的掌握感。
腦袋如果夠新,方法如果夠活,心就不容易亂。就像餐桌,最好還是穩穩的。但坐在餐桌旁的我們,腦袋得夠新,才有資格慢下來。
作者簡介|
我是 VAISO,金牛座 O 型,愛吃但不會煮,擅長研究AI怎麼幫人煮飯,也擅長提醒自己:餐桌不該被市場影響,腦袋卻該隨時保持升級。